2008年10月30日 星期四

猿猴


猿猴的習性 §
最早期的「原猴類」猴子是從食蟲目演化而來的,所以,像懶猴等比較原始的猴類依然保持舔食昆蟲的習性;而「真猴類」中,體型較小的狨科猴子也以昆蟲、蛆、鳥蛋、花果等為主食。
大致而言,體型越大的猿猴,其食物消耗量越大,因肉類食物不易獲得,所以大型靈長類傾向以容易入手的花果、嫩葉、種子等植物為主食;然而,同屬於大型靈長類的黑猩猩,其犬齒銳利,又擅群體圍獵,有時會捕捉野兔、小羚羊、甚至其他猴類來打牙祭,食物較缺乏時,也啃樹根、樹皮。
各種猿猴的食性不盡相同,居住於非洲的「疣猴」及東南亞的「食葉猴」,完全以樹葉為主食,其胃部的構造與牛胃相似,再如何粗糙的硬葉都能消化;也許是植物食物吃得多,「食葉猴」的性情都很溫馴、膽小,不會主動攻擊人類。
同是素食主義的金剛猩猩看似魁梧兇暴,其實是面惡心善,倒是活動於空曠地帶,生活競爭激烈的狒狒,常常要防備其牠動物的襲擊,所以驍勇善戰,有人還見過狒狒從山頂推落滾石傷人的情事。
少數猿猴是獨居的,大多數的猿猴與人類一樣,喜歡過較有安全感的群居生活,通常每個群體中都有一隻最強悍的雄猴當領袖,附近圍繞著雌猴、小猴、及比較弱勢的雄猴。
有些猴群的社會組織相當嚴密,如狒狒遇到守崗哨的份子發出緊急警報時,強壯的雄狒狒就威風凜凜地出來迎敵,嚇退敵人,保護族群的安全;而雌狒狒則負責養育小狒狒;小狒狒調皮做錯事時,也會受到領袖的懲罰,有這麼明確的階級制度,才能發揮團體的力量,防禦外敵。
有些猿猴只是基於安全的理由群聚在一起,像亞馬遜河的森林裡,松鼠猴常聚集四、五百隻在樹枝上跳躍喧鬧,牠們並非過著有組織的社會生活,單隻飼養成寵物時,常會因寂寞而死亡。
盪晃於東南亞森林裡的長臂猿,則是由一公一母及數隻小猿構成一個溫馨的小家庭;臺灣獼猴及日本獼猴常群聚二、三十隻,強壯的猴子常會為了爭取猴王的地位而鬥得你死我活,年老力衰的猴王會被年輕勇猛的猴子篡位取代,猴子的世界有時也跟人類社會一樣現實,不過,有了長幼有序的社會制度,群體的命脈才得以延續下去。
http://www.monkey.com.tw/pro/pro01-02.htm

2008年10月29日 星期三


台灣土狗簡介
1.生活習性良好:絕不於狗屋旁大小便,不亂吠 。
2.親和力佳,智商高,記憶好,具有靈性 。
3.體力佳,耐荷重和耐粗勞 ,嗅覺特佳,辨別方位能力強 。
4.地域性強,外人進入自動防衛 ,忠心護主,看守家務 。
5.適應環境能力佳,獨立性良好,少病症。
台灣原始高山犬〈俗稱大型土狗〉的記載,可追溯到明朝末年鄭成功來台或更早期。
高山犬身體肌肉分布均勻,爆發力強,耐力與服從性更為所有大型種之冠。
當時原住民多用來做為授獵犬,三隻台灣原始高山犬就可戰勝一隻台灣黑熊,也是部落的守護神。
日據時代初期,台灣高山犬常咬死日本軍警帶來的犬種,曾經下令撲殺,在平地已少見大型高山犬蹤跡。
開始研究時間為民國三十年代,為了軍備需要,佔據台灣本土的日本動物學家,認為在智力、體力、天性、戰鬥力高過多數犬種的台灣高山犬深具潛力,曾深入台灣原始部落,出版出一系列研究報告。
到民國七十年代,日本人為了改良其犬種在智商不高及血統太過相似的問題,從文獻中找到同為亞洲犬系且具有優良歷史記載的台灣高山犬,並與原住民部落進行一系列的交流,此已舉動引起國人對高山犬的重視,而進一步加以保育繁殖,各大學畜牧研究人員,曾經花費數年時間,針對高山犬作一系列研究,結果只找到極少數的高山犬,發現牠們已為瀕臨絕種的動物。
原始高山犬護主本性乃與生俱來,他不容許外人對於飼主大聲斥責或有任何挑釁舉動,否則立即表現出攻擊反應。如有外人進入家中,除非飼主在旁,如果外人隨意起身,高山犬會低吼給予警示;若是匪徒侵入家中品,高山犬會立即攻擊,不畏懼任何武器。高山犬體型高大,膽量過人,不像一般中型土狗一定要群體作戰,落單時只能狂吠嚇唬敵人;高山犬能夠獨立作戰,不畏懼任何威脅勇猛保衛主人。
一、簡介:
高山犬俗名台灣大型土狗,產於台灣深山高山內,原為早期原住民 同胞追捕山豬、山鹿獸獵犬。
高山犬優異之處為體型高大' 兇猛、迅速、合群為原住民同胞捕獵之好夥伴,更是優良的居家捍衛犬。
二、原產地:
臺灣高山區
三、用途:
狩獵犬、伴侶犬、捍衛犬
四、歷史:
布農族、魯凱族等等長久以來原始各部落的守護神。
五、特徵:
黑舌斑、蓋耳、狗公腰、虎爪、劍尾、領悟力強、記憶好具有靈性。
六、身高體重: (地面到肩高)
公犬 身高:70~80公分 體重:45~55公斤
母犬 身高:60~75公分 體重:40~50公斤
八、性格:
防衛、攻擊、服從、智慧高、善解人意.幼犬即可教導,一心忠 於主人.服從主人,若加以專人培訓.即成優秀家園捍衛犬
九、毛色:
黑色、赤黃色、虎斑(稀少)
參考資料 http://www.5299.biz/index.php?option=com_content&task=view&id=21&Itemid=46 2008-08-14 15:49:02 補充 台灣犬的家 你可以在去這你看看
以台灣土狗為主,介紹台灣土狗種類、特徵、習性及照片等,另有保育情況與媒體報導等。
http://www.dogs.com.tw/

2008年10月22日 星期三

他好白喔

白!非常白!白得像被嫖白過的一樣

有特技的喔

有特技的捏

吃飯會到立的狗

感覺很逗趣

值得一看


我斗愛犬=ˇ=

他雖然是一隻純種土狗
可是一點都不大隻
他的舌頭有黑黑的
那是只有純種土狗才有的喔!
他是一隻公的
他每天會到處去散步
所以有時候找不到他
下面是一點簡短的影片
拍得不好請多體諒

2008年10月17日 星期五

台灣獼猴


臺灣獼猴是臺灣唯一非人類的靈長目動物;而且全世界只有臺灣地區。平常我們看到在臺灣出沒的「土產」猴子,正式名稱就是「臺灣獼猴」。牠在分類學上居靈長目,類人猿亞目中的獼猴亞科獼猴屬。
特徵
臺灣獼猴,有時亦稱之為黑肢猿或臺灣猿,為臺灣之特有種。
臺灣獼猴之前肢較後肢為短,各肢具有五趾。頭圓,臉扁、額裸出,顏面呈淡紫紅色,或深或淡,隨個體之不同而有差異,故山胞將其分為白臉與紅臉;其臉頰長有粗雜的長鬚,尾粗壯多毛,全身被厚而軟之毛,冬季呈棕灰色,夏季呈棕綠色,四肢較黑故有黑肢猿之稱。股間有顯著的紅棕色大斑。一般而言,雌猴體型較雄猴為小,顏色亦較淡。
營群居生活的臺灣獼猴,約十隻至五十隻一群,通常為二十隻左右。
群居於樹上,有高度之社會組織,由一隻強壯之雄猴領導,定點活動時會派出斥候,擔任警戒。
團體行動時,先派出斥候探路,然後由小猴及母猴先走,成熟雌猴墊後。行動路線極固定,有些獼猴群會隨季節或食物的分布作棲息牠的遷移。有時會到地面行走,由這棵樹到另一棵樹或到溪邊喝水,留下腳印或排遺。屬於雜食性,食物包括漿果、核果、竹、植物嫩葉、甲殼類、軟體動物、昆蟲等,大部分以植物為主。交配季節從十月至次年二月,而以五至七月為出生最多季節,其懷孕期為一六五天至一六九天,每胎一仔。
臺灣獼猴之棲息地,分布從低海拔到二十二百公尺的高山,而以中低海拔分布較多。棲息於各種森林,尤其是濃密原始闊葉樹林或岩石裸露地且近水源之處。通常是白天活動,而以黃昏或清晨浦活動高峰,此時亦較易發現猴群蹤跡。天氣惡劣時,喜棲於岩壁洞穴間。
臺灣彌猴族群分布極普遍,因是白天活動,故很容易發現它們之活動及留下來的蹤跡,分布於太魯閣國家公園區內中低海拔各個溪谷附近,其中以陶塞溪谷、蓮花池、神祕谷、南湖溪、中央尖溪谷、太魯閣大山附近均可發現,而在較高海拔地區偶爾亦可見其蹤跡如大禹嶺、合歡山。
猿猴尾巴功能較小
  在台灣地區,「猴子」幾乎就是臺灣獼猴的別稱。事實上,猴子有一百七十多種,按分佈範圍,可分為新世界猴(美洲大陸)及舊世界猴(亞非地區)二類。獼猴即為舊世界猴的總稱。
新舊世界猴明顯的差異在,前者(如絹猴科、捲尾猴科)的尾巴可以發揮「第五隻腳」的功用,而後者尾巴的「功能」較少,且各地獼猴也有不同程度的攀爬能力。
為什麼會有這種差別?臺北市立動物園保育組組長陳寶忠解釋,「猴子一開始都生活在樹林間,尾巴用來吊掛枝幹,在林中懸盪。舊世界猴出現較早,已從樹林漸遷居草原、洞穴,尾巴用得少了,逐漸退化;新世界猴仍多居叢林,所以還能用來得心『應尾』。
臺灣獼猴的尾巴長的一呎,在同門兄弟----中國猴、日本獼猴、印度恆猴中,已算是佼使者,但也只能發揮平衡作用,無法倒吊在樹幹上嬉、爬行。
一夫多妻,猴王享盡艷福
  除尾巴外,臺灣獼猴與其它獼猴尚有外形上的差異,例如:臺灣獼猴的頭顱較圓,顏面扁平,臉與臀部為淡粉紅色。和同為島嶼環境的日本獼猴相較,臺灣獼猴毛色較黑、短薄。臺大教授林曜松認為,這是因為日本氣候寒冷、冬季下雪,日本獼猴為適應環境,毛逐漸演化成厚且色淺以禦寒。
  到底臺灣獼猴的祖先從何而來?美國學者Eudey推測:臺灣獼猴應來自中國大陸。臺灣原與大陸相連,後來冰河溶化,台灣成為孤島,遷徙而來的獼猴無法返回,只有適應環境,經過四萬多年的演化,成為今天獨特的品種。
  臺灣獼猴平均壽命約廿五歲,可是臺北圓山動物園有隻獼猴「強生」活了卅二歲,如今雖已過世,仍是「猴瑞」記錄的保持者。
  獼猴群性強,大約每八到十二隻聚居為群,經由打鬥後,由得勝的公猴為王,統帥全族。麾下所有母猴都為牠的妻妾,享盡艷福;其它公猴只能偶而「偷香」;母猴則負責照顧小猴。
猴子貪吃?
  母猴在四、五歲即可懷孕生子,每胎懷孕期約一百六十五天,一胎一隻,幼猴到半歲便能獨立行動。他們什麼都吃,乾果、嫩樹葉、甲蟲、軟體動物、水果、玉米,來者不拒。說不挑嘴,不過彌猴卻有分辨食物成熟與否的能力。
  「獼猴約兩頰有頰囊,可以貯存許多食物,等他把食物塞滿頰囊後,再一個個吐出,細細咀嚼,」陳寶忠解釋「猴子貪吃」的原委。
和人類「血緣」相近
  獼猴性聰明,智力相當於三、四歲的小孩。臺灣獼猴也是全臺和人類「血緣」最接近的生物。「臺灣的猴子漸漸減少,人口卻不斷增多,當然,我的意思並不是說,這些年裡臺灣猴子有許多都變成了人,報了戶口;我是說,人多了,對於猴子的危害加大,它們愈躲入深山中……,」作家林海音在「說猴」言篇散文中,指出臺灣獼猴的生存危機。
  民國四、五十年間,全臺二十公尺以下的又原隨處可見猴群嬉戲,甚至見到人也不躲避。高雄壽山原名猴山;墾丁公園有座猴崖,宜蘭也有個「猴洞」,可見當時「人猴融洽」的昇平景況。
  但人類為追求更大的活動空間,漸將樹林夷為平地、山區闢為觀光地,獼猴棲息地也遭破壞,他們只有往更高、更深的山區遷徙。如今,想一睹野生的臺灣獼猴,只有到海拔二十公尺的太平山、東海岸森林區,或南臺灣的山地保護區。
  狩獵也是獼猴遭殃的一大原因,不少猴于「葬身」老饕肚裏。民國六十一年,政府公布全面禁獵,並規定禁止野生動物出口,臺灣獼猴才得以喘息,然早已元氣大傷。